即将过去的2024年,“轮滑嘉年华”等赛事席卷全国东西南北,中国滑板队和中国轮滑队在巴黎奥运会和意大利世界全项目轮滑锦标赛上实现新突破、创造新历史。“突破”依旧是中国轮滑和滑板运动的第一关键词,也是给予社会最深刻的印象。
滑板“小孩姐”与轮滑“集团军”
冒险、紧张、刺激、连续失败、不断挑战……是滑板的残酷,也是滑板的魅力。“自古英雄出少年”,13岁的崔宸曦曾是中国亚运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队员,也是中国亚运史上年龄最小的冠军,没想到一年后,11岁的郑好好就破了崔宸曦的“纪录”,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最小的运动员。崔宸曦、曾文蕙、朱沅铃和郑好好四名“小孩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一代少年的形象。她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并肩作战,自信乐观的阳光气质,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崔宸曦以241.56分夺得奥运女子街式第四名,朱沅铃、曾文蕙分别位列第九名和第十二名,取得夏季奥运会中国滑板队团体最好成绩,书写了中国滑板的新历史。她们用自己的奋斗诠释了竞技体育的追求不止于夺冠,最有魅力的瞬间不只是“夺金一刻”,更是每个人每一次的全力以赴和自我挑战。
2024年,积淀深厚的中国轮滑以200余人的“集团军”形象出现在意大利世界全项目轮滑锦标赛上。8个项目近半个月的角逐,获得8金11银6铜,位列金牌榜第四名。朱思怡、许小小顶住压力获得自由式项目首金,张颢、刘佳欣、李然、张颢和王安琪也有金牌入账。同时,还有多个项目刷新中国队参加世锦赛的最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男子轮滑阻拦项目不畏强敌,荣获第三名,单排轮滑球男子青年队在众多强队中,奋力拼搏获得第十二名。
从管理层面看,一个接一个的突破并非偶然,这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尊重项目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深化改革优化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赛事越来越火,热度越来越高
比赛是一场体育技能的测试,也是青春的“梦工厂”,更是城市的狂欢。在去年杭州亚运会、今年巴黎奥运会和明年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的催动下,在体育赛事“三进”政策的鼓舞下,中国轮滑协会以更丰富的赛事产品和逐渐成熟的赛事运营模式,使得2024年轮滑和滑板活动热度持续提升。
2024年中国轮滑协会共举办全国性赛事活动98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2024国际轮滑马拉松巡回赛(上海站)、聊城十一“轮滑黄金周”和2024中国滑板街头巡回赛等创新型赛事横空出世;全年10场“轮滑嘉年华”,内容丰富、价值多元、组织“丝滑流畅”,初步形成品牌效应;传统品牌轮滑赛事——北戴河轮滑节成功举办至第20届,为轮滑与城市融合共生提供了生动案例;“一带一路”中国东盟速度轮滑城市邀请赛打开了文化体验和交流互鉴窗口,“海峡杯”两岸轮滑交流赛为两岸人民情谊搭建了最美的彩虹桥;“支援新疆赛事活动”持续开展,促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锦标赛、全国少年锦标赛、U系列、俱乐部联赛影响力不断扩大,为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赛事热度与传播热度“双向奔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级主流媒体对轮滑、滑板赛事的报道次数创下新高。在社交媒体上,截至2024年12月,抖音、小红书和微博“滑板”浏览量达412亿次,讨论量821.18万次;“轮滑”浏览量5.484亿次、讨论量176万次。“滑板”在包括攀岩、冲浪、小轮车、霹雳舞在内的新兴运动中热度遥遥领先。关注度持续提升,吸引各类要素聚集,中国人保、比亚迪、斐乐等社会力量与轮滑、滑板携手共赢。
轮滑和滑板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体育产业是助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和拉动就业消费的重要引擎。在轮滑和滑板领域,已形成以服务培训为基础,以赛事活动为引领,以器材制销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并涌现出了数个体量较大的行业领军企业。
在荣誉与激情交织的热度下,2024年轮滑和滑板赛事数量增多,赛事举办地区增多,竞技比赛参与人数增多,专业场地增多,但在出生率下降、消费降级的大环境和背景下,使服务培训和装备制造板块出现的停滞甚至下行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应对。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会让企业面临不确定性,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来就是历史的常态。轮滑和滑板对青少年的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易被平替。中国体育人口的渗透率相对较低,相信随着“体教融合”政策的逐步走深走实,产品驱动型的轮滑和滑板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迸发出更大能量。
(中国轮滑协会新闻委员会 执笔:商娜)